新宝GG新闻
 
好买基金网 - 好买财富 基金 私募 信托 专业的投资顾问
作者:admin    发布于:2023-08-03 05:26   

 

  疫情之后,市场竞争依然错综复杂。一方面中国经济逐渐恢复、活力重现,消费信心、消费欲望不断增强;但另一方面中国的人口红利正在消失,经济整体增速逐步放缓。

  在此背景下,出海,成为新的创业风口,也成为企业延展自身业务第二曲线的重要方向之一。

  那么,出海到底要怎么走?有哪些共性挑战?区域、文化差异如何平衡?企业需要做好什么准备?

  基于这些问题,我们将源码资本执行董事张耿华此前接受亿欧网出海专访发表的“出海”洞察分享在此,希望对企业有所启发。

  张耿华,毕业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本科,剑桥大学硕士,曾任职于鼎晖百孚。自2015开始关注出海领域投资机会,关注科技驱动的世界级企业投资机会。从2015开始关注海外市场,先后在全球科技互联网、出海软件、跨境电商、国际化产品型企业、出海新基建等领域投资布局,区域覆盖了北美及东南亚为主的新兴市场,投资案例包括:Zomato、Grab、Unity、Pat Pat、Urbanic、XpressBees、Style 3D、Keeway等。

  张耿华:2015年到2017年间,我主要关注海外成熟模式Copy To China以及海外独角兽。2017年到2020年间,大量国内的成熟模式扩散到新兴市场,关注新兴市场的Copy From China机会。在2020年至2021年底,疫情促进了电商的发展,这期间我更多关注跨境电商及垂直出海。

  成熟市场、新兴市场都关注过,最近两年北美地区是最高优先级。从市场角度来说,2022年,北美地区出现了大量消费回归线下场景的明显趋势。一方面,线上渠道的流量进入了“青黄不接”阶段,上一波主流平台(Google、Facebook)的流量成本越来越高,新平台(TikTok)还处在商业化早期阶段。对比来看,创业者会觉得线下的投入产出比更高。另一方面,线下大型的零售商超还是最符合北美当地环境的消费业态。消费伴随着疫情经历了短暂的快速线上化,但随着疫情的影响减弱又逐步回到线下。从投资的角度来说,自美国进入加息周期以来,资金的成本越来越高,许多原来不产生利润、依靠大量融资“维生”的初创公司面临愈发严苛的融资环境,近期的硅谷银行事件就是矛盾的集中爆发。“融资难”的情况应该还会持续一段时间,投资机构也会更关注潜在项目的盈利能力。

  比较海内外的投资倾向,在中国大量投入硬科技赛道的同时,海外尤其是以北美为代表的投资机构越来越“脱实向虚”,更偏好一些软科技相关的初创企业,比如AI软件。因为他们也发现在硬件量产和供应链设施方面相比中国没有竞争力。

  张耿华:第一阶段是“供应链出海”,出海公司更多依靠国内的供应链优势、海外的流量洼地往外销售,如“坂田五虎”、“华南城四少”和“亚马逊三杰”等。从2020年开始,越来越多的公司加入“出海大军”,过去从1688直接拿货卖的做法在激烈的竞争中很难行得通了。

  第二阶段是“产品出海”,企业不仅关注商品从1到10的销售,也会参与到从0到1的产品设计和生产。比如一些做新能源产品、科技消费品或机器人产品的公司,都在向国际化方向发展,这个趋势应该还会持续几年。

  再往后走是“科技出海”,会出现更多依靠更高科技领先性或科技壁垒出海的公司。这个“科技”包括硬科技与软科技,硬科技方向再细分就包括材料科技、空间科技、生物科技和新能源科技等。

  张耿华:从跨境电商的行业背景看,我们认为行业有几个长逻辑(Thesis)。

  第一,海外消费线上化空间巨大。全球电商大盘里,中国体量最大,为2.5万亿美金;美国第二,为8000亿美金。这意味着,美国还有约一倍的上升空间。而其他发展中国家,跨境电商渗透率仅有5%-10%。整体看,海外电商大盘还有2-3倍的行业增长空间。

  第二,中国供应链柔性化优势明显。过去的10年,是中国供应链服务中国消费者的10年;未来的10年,则是中国的供应链服务全球60亿消费者的10年。

  第三,基础设施越发完善。物流、金融等基础设施逐步完善,可以让跨境电商交付体验逐步接近海外本土购物体验。

  第四,政策暖风。国内相关政策都在鼓励推动跨境电商的新业态,培育外贸新动能。

  第五,中国独有的电商Know how。中国电商渗透率、模式(自营/平台/社交/内容/直播等各类模式)、电商人才全球领先。

  第一层是海外电商渗透率空间大。未来海外电商渗透率还有较大的,甚至是翻倍的空间。很多行业当达到万亿市场规模时,其增速通常与GDP增速接近,但跨境电商这个万亿级规模市场,每年仍然能保持20%增速,十分罕见。

  第二层是履约效率将会持续提升。履约效率提升会使得跨境订单增加,以美国为例,一天6000万单电商派送单量的市场中,来自中国直发电商订单只有10%。当市场履约越来越高效,来自中国跨境电商的订单在美国电商市场比例进一步提升。

  第三层是拓渠道的增长空间大。很多商品出海公司,从线上发展起来,未来会进入全渠道模式。

  张耿华:跨境电商的前端流量和后端商品是2X2排列组合,共有四种跨境电商模式。前段流量分平台入驻和自建渠道;后端商品分现货采购和自研产品。此归纳了四种模式的跨境电商:1.0模式是平台入驻+现货采购的大卖家;2.0模式是平台入驻,但是商品自研的产品型企业;3.0模式是以自建渠道+自研商品的跨境独立站;4.0模式是自建渠道,商品是现货采购的平台型电商。

  跨境电商带动了渠道创新,叠加中国的产业升级带动了中国产业高质量发展。中国一直是制造业大国,过去研发、市场、资本基本不掌握在自己手里。通过跨境电商、渠道创新,中国企业在渠道和品牌上有了自己的抓手。在用户层面,也从过去的层层分销不知道用户在哪里、喜欢什么,到现在通过独立站和亚马逊,了解消费者想什么、喜欢什么。

  未来,我们相信还会有很多的升级,比如怎么样和用户间建立更高的链接,去提高复购率,提高转介绍率。私域电商、推荐电商、社交电商、内容电商,都是中国比较成熟的行业。在未来,全球渠道的创新是中国出海团队的长板。

  张耿华:由跨境电商带动的价值曲线变化,当营销与品牌端出现渠道创新的时候,国内恰好也开始了产业创新:

  第一,产业的数字化、国产化、自动化。产业数字化是以SHEIN为代表,通过一系列的工业软件或者是内部信息化系统,可以更好的跨区域协同。

  第三,生产的自动化。包括源码也投了很多的机器人公司、数字孪生的公司,结合着数字化、国产化、自动化之后,即使是生产制造不在国内,但是仍然在华人控制范围内。

  Q7:中国出海企业和创业者集中体现出哪些对比优势?海外商业社会中又有哪些文化值得我们借鉴?

  反过来说,海外商业文明经历了两百多年的发展,形成了大量商学院及体系化的管理方法论,海外的本土创业者在跨国管理方面展现出了更强的能力。反观国内创业者的管理模式则更像是“八仙过海”,在国内尚且行得通,到了海外就会遇到阻力。同时,海外的本土创业者更擅长打造品牌。

  谈及近年融资大环境的影响,过去,海外特别是美国创业者在从0到1的科技创新方面更有优势。但近年来,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,国内的政策、国家引导基金也在为创业者营造更友好的科技创新环境,包括支持更多长研发周期的项目,也有利于更多“科技驱动”的企业走向国际化。

  张耿华:每家企业面临的挑战各不相同,我们看到的比较共性的挑战是海外市场的本土化。其实本土化并没有那么难,但企业决策人需要投入足够多的时间和精力在海外一线,否则会对市场缺乏体感。另一种方法是,找到一个优秀且匹配的海外市场“一号位”,但这需要天时、地利、人和。

  第一,国际化视野。当一个企业做的规模足够大之后,它一定会驾驭全球的资源,以及全球的团队。

  第二,强运营能力。跨境电商本身链路很长,从中国的履约到海外消费者手中,怎样去把一个一个环节做好,运营本身就是一个壁垒。

  第三,对产品的热爱。我们看到早期出海具备一些行业红利,所以很多的公司可能会容易陷入低价铺货路径里面。如果长期能做出一家伟大公司的话,就需要对产品有热爱。只有对产品充满热爱,才能去吸引一些志同道合的团队,才能够穿越周期,在实现消费者价值的同时,带动产业价值和社会价值。

  张耿华:不同区域、乃至不同国家都会存在差异化的机会。笼统来说,随着出海的竞争越发激烈,企业在前端应当从“online only”拓展到全渠道销售,在后端把产品的壁垒不断做深,从供应链出海发展到产品出海乃至科技出海。

  中国的企业向全球发展,首先应当抓住国内的供应链和产业优势。我们比较关注一些新兴的品类/供给,比如新能源产品、科技消费品和机器人。从投资的角度来说,上述三个赛道在过去几年吸引了大量资本,国内形成了强势的供给能力,且商业模式已被验证可行,走向国际市场就会具备较强的竞争力。

  免责声明:本文转载自源码资本,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。

  风险提示:投资有风险。相关数据仅供参考,不构成投资建议。投资人请详阅基金合同和基金招募说明书,确认您自觉履行投资人的各项义务,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。

Copyright © 2028 新宝GG注册 TXT地图 HTML地图 XML地图